Search

#我是新聞人黃旭昇
【我是新聞人 黃旭昇 】 臉書粉絲頁 序

親...

  • Share this:

#我是新聞人黃旭昇
【我是新聞人 黃旭昇 】 臉書粉絲頁 序

親愛的朋友,新的一年,祝福2016年事事亨通,平安吉祥。喜樂一整年。
告別了2015年,迎接2016年又是嶄新的一年新始。

面對新媒體時代,不可避免的,夸父(老鷹)也從個人臉書邁向「粉絲頁」,是全新的開始與挑戰。


面對新媒體數位匯流時代,即使夸父10年來,很早就在數位影音、部落格、網頁、甚至臉書社群、臉書社團經營,尚未跨足臉書粉絲頁,且,持續都以抱持著分享的心情,希望將好的新聞、好的資訊、不錯的觀念,與大家分享,為的是在鍵盤正義之後,有一些激盪火花,有一些不同的想法與看法。


臉書經營與粉絲頁經營,很花時間,很花體力,但,這些年也因此獲得一些迴響,並且結合志同道合的夥伴,做了一些還算不錯的事情,也因此拋磚引玉,有些微薄的力量逐漸發酵。甚至影響了一些事情,改變了一些公、私部門與非政府組織的觀念與作為。


竊以為,媒體的力量,足以載舟與覆舟,端賴如何運用。而好好的經營,至少對於這個已經價值觀紛亂的社會,即使無法震聾啟聵,但也能帶動一些小小的力量,如同投下一顆小石頭,讓善的漣漪逐漸擴大。


「小時候對於文字的魔力無法抗拒,所以在國小四、五年級就已經投稿國語日報,長大後才漸漸發現,原來文字可以影響人。」這是以往我與朋友聊天的回答。


這世間,說是公民的力量崛起,但,光明的彼岸依然幽暗,不過,心存希望者依舊默默奉獻,有新北市蘆洲警分局刑警與全盲大學生結為拜把兄弟,還帶他體驗衝浪;有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與支持夥伴,為了土地與生態復興持續朝理想邁進。


有路竹會醫療團持續在國內外、山巔水湄為健康醫療付出,有的志工在原住民部落20年來不間斷,持續人文關懷與田野調查、分享閱讀,以保存不被重視的歷史記憶與影像。有紀錄片導演在台灣與中國兩地奔波,持續拍攝記錄一隻離家6000哩,與親鳥走散的西伯利亞小白鶴,在台灣被溫暖對待,背後的故事與省思。


有的志工為了尼泊爾的兒童之家努力付出,有的機構為了弱勢兒童或老人或喜憨兒(老憨兒),兢兢業業;有的國際關懷協會與藥師公會為了重建養老院長期關懷,甚至不分種類的奉獻公益。也有文化工作者出版公益刊物「寰宇人物」,以勇氣為主題,透過傳承、 綠活、關懷、藝文四大專題的特色人物報導,傳遞好觀念給社會大眾。


有著三峽回鄉青年創立書屋,陪伴兒童,更有醫學生本著專業為部落的親子共讀付出努力,遠赴美國取經,為了降低遲緩兒發生率。甚至有嘉義大學生,上山前往曾在莫拉克風災重創的高雄市那瑪夏推廣親子共讀,無盤纏,連壓歲錢都掏出來。


一隻西伯利亞白鶴迷航台灣,啟動老農與鳥的溫馨故事,背後,有許多的土地關懷更需要注意,且樂見有權與有資源的新北市政府公部門,政策腳步似乎已經放快,眼光似乎放大,更有待中央機關加速修法腳步。


記者不是一個賺錢的行業,但是一個志業,我常與新進的記者同業分享,「記者需要擁有熱忱與享受幫助人的感覺,它迷人的地方在於可以參與第一線,將訊息告訴大眾;更迷人的是,可以利用媒體發聲,幫助弱勢。」在紛亂與社會價值觀逐漸混亂之際,希望鼓勵仍有志從事媒體的夥伴,有「莫忘初衷」的前進動力。


媒體職司守望者、吹哨者、觀察者,要說的是,並非記者多偉大,「有心就有力 ,人在公門好修行」這是曾經我與一位官員的相互間對話,也意外促成這名原來要考慮退休的官員,持續在崗位上的動力,間接造福的是老人與小孩與弱勢的社會福利。

最近,可喜的是新北市府農業主政者的高度令人期待,雖不一定是因為媒體的力量,但誰說記者不能做一些事情?誰說「小時不讀書,長大當記者(我確實是小時沒唸書、這點倒是說對了,科科)?誰說,記者快來抄?誰又要替記者貼標籤?


夸父曾經協助拯救桃園復興鄉三光村12棵險遭處死的大楓香樹,曾幫忙老將軍的女兒透過黑白老照片,尋找回父親的記憶。遭海盜打劫,流落在索羅門群島的台灣船員與船長,因為報導得以回到台灣。也曾經打出順口溜的「南麻豆、北八里」的口號,藉媒體報導增加八里文旦柚銷售,其他的,我沒有賣瓜.......。


一隻保育丹頂鶴的故事,讓我們看見三芝偏鄉,仍有志工、老師、學生,甚至非本地人的志工,犧牲時間與精神體力,組織守護隊,奉獻資源與裝備,不斷溝通協調、製作網站、傳單與社團臉書宣導,慢慢營造社區與鳥友的共識,為的是給予安全的丹頂鶴棲地環境。


……..無數的故事都在台灣各角落上演,這只是夸父微薄能力發掘的故事,持續上演。這也是我喜歡在第一線採訪的原因,這些人、這些事情、這些土地都值得被關懷。「行善低調、揚善高調」,被鼓勵,行善的人不必時常掛在嘴上,但透過報導可以傳達『希望』,也可以幫助弱勢,扶他一把,也拋磚引玉讓更多人投入善的循環。但願,運用【我是新聞人 黃旭昇】粉絲頁的空間舞台,給予這些故事掌聲。


記者就是透過聲音、文字和影像去傳遞訊息幫助人,也可以獲得自己持續前進的成就感。如果您願意,也希望我親愛的朋友們協助,幫忙介紹粉絲頁給您的朋友,並且給予粉絲頁「按讚」,一起為2016的台灣加油。
(2016-01-01元旦)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sun9sun9

【夸父對臉書朋友的祝福與感恩】
感謝親朋好友們今年對夸父的照顧與相挺,以及對於新聞採訪的指導。因為有你們,讓夸父(老鷹)的生命更精采有意義!

謝謝您,陪著夸父深入新聞陣線、四輪傳動前進深山、陪著歡樂與祝福;陪著一起守護、陪著一起規劃有意義的新聞,平安是最大的幸福,祝福大家2016新年快樂!身體健康 平安 幸福~

謹以此日前參與幕後規劃與協調、拍攝的溫馨快閃影片,和大家一起告別2015年,迎接2016年的到來~也感謝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協助市民廣場場地事宜,以及感謝一年來,對於夸父臉書的支持。

希望2016年,持續給予夸父指導,並給予新成立的「我是新聞人 黃旭昇」粉絲專頁,支持與按讚。如果願意,更歡迎您分享粉絲頁給親友,並給予「按讚」。感恩、合十、平安、喜樂。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DKe_VRObpDs


Tags:

About author
【善的漣漪如投石湖水】 如果一輩子只做一件事 副標:黃旭昇的「擴善」人生 撰文│奚莉亞 照片提供│黃旭昇 人物簡介 黃旭昇,現任中央通訊社國內新聞中心新北市記者,所跑路線包括文化、圖書、市政、教育、環保、醫藥、衛生、警察、消防和海巡,編採資歷32年。曾在2011、2018獲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、2014優質新聞獎優勝、中央社新聞報導攝影獎第一屆的優勝和第二、三屆的佳作。工作之餘以當志工為志業。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「如果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話,我希望是投石湖水,藉由善的漣漪,讓這個社會慢慢的良善。」身為記者的黃旭昇,在32年的工作生涯中看遍人間世事,不論是天災人禍、悲歡離合,或是各種不公不義,他只願自己的報導能夠照亮幽冥,把良善傳遞出去。他強調,「既然是一輩子可能只做這件事,那麼就要想盡辦法把它做好。」 用媒體發聲幫助弱勢 黃旭昇說自己從小就無法抗拒文字的魔力,小學四、五年級已經開始投稿國語日報,但「長大後才漸漸發現文字可以影響人」。民國77年,他在服完兵役後進入新聞界,開始用筆尖發聲,一晃眼過了32年,人生的三分之一歲月都獻給了這份工作。 從少年到成熟大叔,儘管媒體的大環境已不如以往,記者也常被譏笑是「妓者」或弱智,但他從未想過要轉職或退休,問他為何如此「矢志不渝」?黃旭昇笑笑說,記者的確不是一個賺錢的行業,耗費的時間精力跟所得不一定成正比,「但迷人的是,它可以參與第一線,將訊息告訴大眾,可以利用媒體發聲,幫助弱勢。」 黃旭昇細數工作生涯中印象深刻的幾則報導:例如「拯救流落異鄉的船長」,這位台灣船長因為漁船遭到海盜洗劫,只能流落索羅門群島,想家人但船上的無線電無法呼叫台灣,想回台又沒有錢買油,也找不到船東援助,但透過了他及其他記者的報導,喚起政府單位重視,台灣船東也因輿論壓力,想盡辦法把船長拯救回來,圓滿了整件事。 還有「台裔芬蘭青年尋找生母」,當事人僅憑著一件33年前從台灣穿著抵達芬蘭的小嬰兒服,和嬰兒時期的照片,在人海茫茫中尋找生母,原本是件大海撈針的事,但在黃旭昇及海外同仁連線走訪下,促使了公部門動起來協尋,終於讓分離了33年的母子可以再相聚,這一刻令他激動不已。 在微笑裡看到成就感 他也曾幫助一位住在上海的曾老太太找到父親的舊照。曾老太太的爸爸是抗日名將,在緬甸戰區浴血奮戰有功,當年老將軍參加抗戰時,她年僅八歲,67年的歲月過去,爸爸在腦海裡僅剩模糊影像,她踏遍了美國、新加坡搜尋父親的文物,最後在黃旭昇報導及協助下,找到了老將軍珍貴的黑白照片。而老太太跨海來台看到父親照片,激動又哽咽地喊「這是最珍貴的禮物」的畫面,黃旭昇至今仍難忘懷。 種種的新聞事件,不論是在嘉義檳榔林園裡的長照需求者,在台灣最遠南端部落的長者,甚至幫流浪的無名屍找到回家的路,為身障兒童與朋友辦了歲末溫馨圍爐活動,或前往花蓮強震災區採訪……,這種傳達希望、成就他人,「在別人臉上的微笑看到自己的成就感」,就是他在記者生涯上一直努力不輟的動力。 透過這份工作,黃旭昇也看到這人間許多不公不義的事,秉著為弱勢發聲立場,或許得罪過惡勢力,但也結下更多良緣,例如金門的鳥友、關心生態與文史的工作者、教育崗位兢兢業業的夥伴,大家都在默默扎根,悄悄幫助小農與老農,讓他的眼界因此更廣,也常常從別人的故事中觀照自心,再照亮他人。 努力「揚善」不棄守 黃旭昇在記者的身分上,堅持著「濟弱扶貧」的理想,也一直把這想法落實在工作領域上;但在媒體搶即時、搶點閱率的狀況下,或因立場與角色不同、位階與職權的分別,看法與溝通的誤差,不時跟長官有了些許火花。朋友常勸他說,做好最保守的就是最安全的,或一個命令一個動作,比較萬無一失;但對他來說,新聞工作若都是先想到如何保護自己,如何不犯錯,如何不觸怒當局,如何維持良好關係,那麼就會失去守門人或吹哨者的角色與天職,這是他不願棄守的底線。 在社會氛圍普遍嗜腥羶的重口味中,「揚善」未必獲得重視,這對於兢兢業業下筆的他難免覺得挫折,但大環境如此,只有積極尋求轉念,而他找到的方法就是利用網路散發出去,或者把訊息分享給同業,透過不同的平台管道讓這些社會微弱的光持續點亮,如此也不違背自己的核心價值。他說,若一直把不好的事情記掛心裡是無濟於事的,達到目的才是最重要。 工作之餘,他也身體力行「揚善」工作,挽袖當起志工,甚至遠赴海外助人,把志工和記者身分融合一起,既療癒了自己、轉化挫折,也可適時發掘新聞素材,實踐自己的信念,「我以一名新聞工作者的身分,時而以旁觀者角色紀錄,時而以參與者角色進入災區報導、深入部落服務,總是角色互換,但『莫忘初衷』的信念只有更強烈,從沒變更過。」 讓美好的事「被看見」 現今社會對媒體價值觀與評價逐漸式微,網路上各式各樣「速食」的爆料和被放大的負面消息,還有人戲稱新聞業是「製造業」,或把記者和狗仔畫上等號,對此,黃旭昇偶爾也有無力感,但他反求諸己,「我常常想自己還能報導什麼?還可以做哪些事?我既然無法改變社會,但至少可以藉著我的職業,讓一些美好『被看見』吧!」 因著這個「被看見」理念,所以他當個「投石者」,報導地方文創產業,傳達「希望」;寫國家交響樂團的第一小提琴手,以音樂協助弱勢孩童逆轉人生;也報導為偏鄉學子拍畢業紀念冊的攝影師大愛,這些新聞在社會上激起不少漣漪,讓人在負面嗜血及充滿「行車紀錄器」畫面的新聞中還能看到「美好」。 他也常看到一些在社會底層的小民百姓,即使話語權不及有權有勢的人,但仍默默為社會付出,甚至還不求回報,遇到比自己更辛苦的人,縱然本身也需要他人幫助,但依然願意如甘霖般伸出援手,這讓黃旭昇更堅持自己的核心價值,要為這有情人間守護一豆燈火,為自己的內心保有一方淨土。 做點亮幽冥人間的微光 今年,他工作的媒體有5名資深記者放棄新聞戰場,同業間也有不少年輕有衝勁與理想的記者,紛紛轉換跑道或暫時休息、離開媒體圈,不同的媒體平台也轉型因應新媒體時代,媒體的環境轉變,讓他感受良深,但不論環境怎麼變,他仍盼望自己和繼續堅守崗位的同業做點亮幽冥人間的微光,扮演好烏鴉與守門人的角色,護住美好的核心價值。 「人生總是變化無常,無常不知哪一天早到來。人生總是無能改變,知足常樂就是快意人生。若打開心窗,解開心結,煩惱自然就少很多。淡看人間事,瀟灑人間, 缺憾自然就成幸福。祈願人間多一些祥和睿智,多一些正向建議,祈願人間少一些狡猾詭辯,少一些陰溝酸語。」長久的記者生涯,黃旭昇看到了「因為愛,讓小人物能捨,化身為實現願望的菩薩。因為愛,讓小人物有得,內修為豐厚己身的大德。」 人間多情,世間多愛,讓他更想藉由採訪社會的人事物,去關照並傳播這些人一直努力在做的事,冀望大眾都能在他的報導中有所感悟或有些許獲得,「當有機會為長者折枝,不吝伸手,當投石湖水,不斷擴散(闊善),如果不願意當那顆石頭,就當一名手心向下的人或播種的人」,這也是他將邁入「六旬老翁」的心得,持續看下去、寫下去、拍下去,觸動善心,繼續做對的事。
行到水窮坐看雲起 孤獨是蓮花學自由 當凌絕頂覽眾山小 紅塵浪裡孤峰頂上 社會忠實的守望者 不忘記初衷和信念 兢兢業業全力以赴 試著擷取新穎視野 報導社會廣泛面向 分享多樣生活面貌
View all posts